跳到主要內容

【職場工作哲學】避免「過勞」,聰明運用人生五顆關鍵球 + 7招不過勞的生活方式



避免「過勞」,聰明運用人生五顆關鍵球
2000-01 康健雜誌 作者:黃惠鈴
失業的人心理壓力大,容易造成精神上的問題;而能堅守崗位的上班族,也得面對過度勞累引發中風、猝死的可能,並時刻擔心下一波裁員的雙重壓力。前幾日發生導遊猝死以及執勤警員過勞死事件;演藝圈資深藝人病痛纏身,不久前文英阿姨爆出肺癌消息,金馬影帝陳松勇兩年多前中風後積極復健,卻日期因糖尿病導致視力問題;在景氣冬眠當下,更令人憂心。平時千萬不得輕忽身體透露的警訊,避免不幸的事件再發生
事業、責任,追得你喘不過氣,永遠沒有辦法善待自己的身體嗎?其實,追求成功,不一定就要成為「過勞」一族,有許多方法可以讓你同時成為職場與生活的贏家。
壓力是菠菜或毒藥?

壓力的效果可正可反。工作上適度的緊張、壓力,如同大力水手的菠菜精,會使人反應更快,有爆發力,做事效率佳。但長期處於壓力下,菠菜精反成毒藥,會一點一滴侵蝕健康。
台大醫院內科教授張天鈞指出,遇到壓力,身體會分泌交感神經素與腎上腺皮質類固醇等荷爾蒙,幫助人因應危機。
其中,交感神經素會讓人的心跳加快、血流上升。而交感神經長期太興奮,「首先會影響心臟血管,」台大心臟內科教授江福田指出。
交感神經素太多,血液會較濃稠,易阻塞,易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醫學研究也證明,交感神經太興奮,會使人突然心律不整。
可怕的是,這樣的侵害過程無聲無息,所以一旦病發,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前漢聲雜誌社長姚孟嘉多年前於50歲壯年,因突發的心臟疾病,撒手離世。
事發當天早上,他到辦公室上班後不久,覺得身體不適,於是回家休息。10點左右,姚孟嘉突然昏倒,到醫院時,已停止呼吸,醫生搶救仍無效。
姚孟嘉生前身體十分硬朗,總是笑臉迎人、從不發脾氣,是同事、朋友眼中「會長命百歲」的人,他的驟逝令人相當意外。
「或許是工作太過吧,」一位曾在漢聲任職的舊屬感嘆,姚孟嘉生前常加班,埋首工作。相同的憾事,屢屢可見。
江福田說,臨床上可見很多年紀不大、才40歲上下的心臟病人,工作很拚,應酬又多。他們通常都等到病發,急診住院後,才知道身體不行了。否則平常都覺得自己的身體壯得像條牛,再累也不怕。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壓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台灣40歲以下的年輕高血壓患者,似有愈來愈多的傾向。
年輕高血壓患者日增
據台北榮總統計,該院高血壓門診在過去五年內,40歲以下的新病例,由每年二、三十名,逐漸增加至一年七、八十名。
醫生懷疑,年輕高血壓患者得病的可能原因除遺傳體質外,工作壓力等環境壓力應是點燃引線的那把火。
台北榮總心臟科醫師陳肇文進一步指出,這群年輕高血壓病人,大部份是上班族。他們的生活型態普遍有個特色是:上班日,血壓偏高;假日時,血壓則降下來。
「兩個人中就有一人,有這種假日與上班日血壓不同反應的差別,」陳肇文說。另外,三百例病人中,約三分之二的人,在平常與門診中所量得的血壓較高。但住院時,因處於休息狀態,血壓反而會降下來,且約有20%的住院病人,血壓幾乎回復正常。
陳肇文從臨床經驗也發現,50歲以下發生心肌梗塞的病人,比率愈來愈多
對於這個現象,陳肇文認為除與飲食習慣有關外,與忙碌的工作、緊張的生活也絕對相關。
因為相較於六、七十歲,隨身體老化,以致動脈血管硬化嚴重,而發生心肌梗塞的病人,50歲以下心肌梗塞的患者,心血管狀況沒那麼差,反而是急性因素(如過度壓力、過度勞累或突然的刺激等)所造成。而且,他們多是「沒有預警地」發生心肌梗塞,平常健康並沒什麼問題。
壓力也影響免疫功能
台大內科部醫師張天鈞指出,面臨壓力時,身體所分泌的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會減少免疫系統淋巴球的數量,而使人的抵抗力減弱。
美國心理學家柯恩(Sheldon Cohen)等人的研究顯示,愈覺得有壓力的人,接觸呼吸道的病毒時,愈容易受到感染而得感冒。
他在1998年重做實驗,結果更指出,處於長期精神壓力下(如持續與同事或家人發生衝突),生病的機率會增加35倍。
而免疫力一低,等於身體內部的防衛軍力不足,生病的機率便增多。小至感冒,大至癌症,都有可能。
壓力如雪球愈滾愈大
除了生理層面外,過多的工作壓力,其實對心理也是個沈重的負擔。台北市立仁愛醫院精神科醫師許豪沖說,工作過度就像失去彈性的橡皮筋,明明可放鬆,心思卻仍陷於工作,停不下來,以致失眠、憂鬱、莫名的恐懼、害怕,變得不情願去工作,或轉而以酗酒等來逃避工作壓力。
另一方面,工作過度也可能是依賴症候群的一種。
許豪沖解釋,有些工作狂的男人,可能是婚姻或家庭等方面有問題,在不願正視、解決問題的心態下,選擇投入工作,以減少面對問題的時間。
「要培養自己覺察壓力的能力,不要只是逃避,」許豪沖提醒。無奈的是,忙碌的現代人卻常任由壓力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影響健康日深。
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家醫科主任施嫈瑜將身體比喻為一個蓄水池。她指出,當承受的工作壓力愈多,加上生活習慣惡化等,蓄水池在有限的容量下,水位上升愈快。
在這個疲勞不斷加碼的過程中,首先是只覺得稍微累一點,休息一下就會好的「生理疲勞」關卡;疲勞繼續累積,走到「累積疲勞」關卡,身體器官漸漸失去平衡。此時,人雖覺得不舒服,醫學檢查結果卻可能正常。
「累積疲勞」嚴重時,有些人甚至得上急診,而醫師卻查不出生理有何異狀。如仍不求改變生活型態,最後就會步入「病態疲勞」,身體、心理便真的出現病症,回頭就已太晚。
「疲勞在累積中,有時是查不出來的,」施嫈瑜提醒:「我們必須正視疲勞。」
然而許多人對「健康」麻木無感,覺得「我好得很」、「我底子強,不會生病的。」對別人「要注意健康」的提醒,掉以輕心甚或嗤之以鼻。
健康有如玻璃球
可口可樂總裁迪森(Brian Dyson)曾在為大學生畢業典禮致詞時提醒大家:「生活就如同一項擲球活動。你的雙手必須輪流拋擲『工作』、『家庭』、『健康』、『朋友』與『精神生活』五顆球,而且不可以讓任何一顆球落地。你將很快發現:工作是一顆橡皮球,如果它掉下去,會再彈回來。而其他四顆球,『家庭』、『健康』、『朋友』與『精神生活』是玻璃做的,如果你讓任何一顆球落下,它會磨損,甚至粉碎,將不會再和從前一樣。」
人生苦短,健康常在失去後,才被珍惜。而事業卻可東山再起。靜下來的時刻,你有沒有想過,你是不是「職場贏家、生活輸家」?還是想辦法兩者皆贏?
 


�� 廢文憲製作所-Podcast收聽

Listen on Apple Podcasts





KKBOX:
https://bit.ly/3mtVclb
訂閱、分享是最大的鼓勵

聯絡我們

講小編
Line: http://nav.cx/iUZkBCk
FB通訊:http://m.me/micctraining
郵寄通訊:24199三重中山路郵局第577號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