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同步出現衰退前兆
2012/05/18-陳韋君
歐債危機捲土重來,全球同步出現經濟衰退的徵兆。不只危機中心的歐元區,甚至連大陸以及印度等新興市場的經濟也都受挫,顯示歐債危機對新興經濟體經濟的負面影響正在凸顯。而美國第2季經濟成長也將放緩,全球目前似乎只剩德國經濟仍維持小幅的成長動力。
根據最新發布的數據,法國第1季GDP月增率為零,義大利經濟則繼續深陷衰退,第1季GDP月減0.8%,年減1.3%,此為義大利經濟連續第3季月增率下滑。無獨有偶,英國央行也表示,英國的通膨率很可能需要比預期更長的時間才能回落至目標水準,但經濟增速將放緩,顯示歐元區經濟已經走到了衰退邊緣。有分析師表示,2012年第2季歐元區經濟陷入技術型衰退的可能性較大。
歐元區經濟的唯一亮點是德國。該國繼2011年第4季GDP月減0.2%後,2012年第1季GDP出現月增0.5%。不過即使如此,5月德國ZEW經濟景氣指數由4月的23.4大幅下降到10.8,顯示復甦力道仍有待強化。
美國第1季經濟成長率從2011年最後1季的3%下降至2.2%,其中最弱的環節為商業投資及政府支出。華爾街日報(WSJ)指出,歐洲金融系統的問題愈多,勢必將影響美國銀行業,讓美國投資者蒙受更大損失,連帶也將拖累美國經濟的表現。換言之,歐債危機對美國更大的威脅,應是來自金融市場的擴散性。
不只歐洲和美國,大陸2012年第1季GDP增速為8.1%,低於市場的普遍預期。而且市場人士還預期,大陸第2季的經濟增幅將繼續下滑,只能達到7.5%左右。
印度情況亦然,該國2011年經濟成長跌到3年新低,導致流入印度股市的外資減少了99%至51.7億盧比。分析師表示,從近期印度盧比等新興經濟體貨幣大幅貶值,就顯示了投資者情緒的惡化。
歐洲政治風暴 恐讓全球經濟蒙塵
2012/05/15-陳韋君
從美國、大陸到歐洲全都籠罩在經濟放緩的陰霾下,這種情況短期間內恐難以改變,而全球政治亦將面臨一些風險。根據路透(Reuters)報導,全球政治將面臨希臘可能退出歐元區、美國2013年將大幅增稅減支,以及西方和伊朗在核問題上攤牌等3大政治風險。
儘管美國製造業仍在成長,不過亞洲和歐洲狀況疲弱,而且美國龐大的服務業正在減速,就業成長已經降溫。無獨有偶,大陸公布的零售銷售、銀行信貸和工業產出資料皆出現疲軟的態勢,印度工業生產出現5個月來首次下滑,還有歐盟執委會調降西班牙和希臘經濟成長預估,種種跡象顯示全球經濟成長正在一步步減弱。
由於希臘選民放棄為了取得歐盟以及國際貨幣基金(IMF)紓困所需的大幅削減預算計畫,以及隨後希臘各政黨均未能成功組閣,使得有關希臘可能退出歐元區的猜測死灰復燃。
目前歐元區失業率高達10.9%,50%的希臘和西班牙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歐洲經濟前景可能只會更壞。歐元區經濟2011年第4季萎縮0.3%,分析師預計2012年第1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將下滑0.2%。Jerome Levy Forecasting Center的總裁David Levy表示,歐洲未來數年經濟將嚴重萎縮,而這將拖累全球經濟成長。
高盛分析師Huw Pill強調,歐洲必需要大刀闊斧的落實經濟改革計畫。他說,若德國降低對出口的依賴,提高國內消費和通膨的水準,而南歐國家允許薪資水準持續下降,並將勞動力轉向眾多出口行業,歐洲的經濟調整有望較為順利地實現。
他強調,如果情勢沒有改變,來自歐洲的政治風險恐將導致未來數月,甚至未來幾年的全球經濟前景蒙上陰影。
全球可能面臨的另一個政治危機,是美國2013年將大幅增稅減支。如果增稅和預算削減計畫順利進行,則美國2013年經濟將面臨2度衰退的風險。而要化解此一風險的時間可能更長,因為要解決美國預算的爭論,必需要等到11月總統和國會選舉之後。
西方和伊朗在核問題上可能攤牌,則是另一個政治危機。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祕書Saeed Jalili,將於下週與西方各國代表在伊拉克舉行下一輪的核談判。Jalili表示,施壓策略的時代已經結束,任何錯誤的策略將會危及下一回合在巴格達的談判。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Catherine Ashton稍早表示,她希望會談的基礎架構,是建立在商討伊朗最終將會放棄核武計畫上。
歐洲銀行恐現擠兌潮 前景再度惡化
2012/05/19-李佳翰
因擔憂希臘將退出歐元區,希臘民眾過去幾天紛紛前往銀行提款機擠兌,據傳短短幾天已擠兌超過30億歐元。法新社
根據路透(Reuters)報導,當歐洲央行(ECB)前行長Jean-Claude Trichet於2011年10月6日最後一次以歐洲央行行長身分出席新聞發布會時,當時歐元區的債務危機正持續蔓延中。Trichet在他過去8年執掌歐洲央行時,讓歐元區經歷了史上最長的價格穩定時期,但卻在即將下台之際留下了爛攤子。
高油價推升了物價水準,使得歐洲央行制定的通膨率目標形同虛設;而該地區自二次大戰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也促使主權債務危機一發不可收拾。而現在歐洲央行更面臨數十家銀行被擋在融資市場外的危機。由於歐元誕生於歐洲財政政策及政治聯盟之前,因而在過去往往忽視了經濟原則。這導致歐元區成員國紛紛出現龐大的預算赤字,進而出現融資困難及銀行體系過度擴張,包括希臘、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及義大利都是。
而據華爾街日報(WSJ)報導,目前歐洲銀行業的狀況恐怕比Trichet卸任時更為嚴重。據歐洲央行資深官員Benoit Coeure表示,2011年時歐元區金融體系處境「相當危急」,離崩潰僅一步之遙,所幸歐洲央行及時推出低利貸款才拯救了銀行業。當時,歐洲央行分別在2011年12月與2012年2月實施了2波長期融資再操作(LTRO),以超低利率一共撥出近1兆歐元(約合1.27兆美元)的3年期貸款,以解救銀行業資金不足的燃眉之急。有專家認為,上述的2輪LTRO已為歐洲銀行業爭取不少時間,大幅降低短期內流動性不足引發金融體系崩盤的危機。事實上,2012年初時,歐洲銀行業也確實因歐洲央行提供的1兆歐元低利貸款而口袋飽飽。不過,如今情況又再度惡化。
因為市場擔心希臘即將退出歐元區,導致民眾憂心忡忡,銀行爆發擠兌潮,甚至蔓延至西班牙。希臘在5月6日大選後,因政府始終難產,總統Karolos Papoulias被迫任命最高行政法院主席Panagiotis Pikrammenos為過渡政府總理,為6月17日的重選做準備。
希臘人民因此擠爆銀行提款機,在短短幾天擠兌超過30億歐元。而最新傳西班牙第4大銀行Bankia自週前宣布由政府接管來來,也被擠兌超過10億歐元,但此消息遭到西班牙政府官員否認。
銀行擠兌可能只是個開端,如果希臘新政府拒絕配合財政緊縮措施,問題可能會更嚴重。據悉,法國持有希臘5分之1的債券,約664億歐元;德國持有希臘債券770億歐元;奧地利持有上百億歐元債券。除此之外,國際貨幣基金(IMF)也持有2,400億歐元的希臘債。如果希臘退出歐元區,那麼上述這些債主都將蒙受重大損失。
此外,歐洲是金融業是支柱行業,希臘退出歐元區事關歐洲銀行業的生死。屆時將會引發連鎖反應,間接造成西班牙和義大利銀行業存款外流,進一步形成整體歐洲的擠兌潮,恐引發比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時更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衰退。
根據預估,希臘若退出歐元區,將為該地區帶來數千億歐元的損失,如上所述,包括國際貨幣基金、歐洲央行、德國、法國等債權人所持有的希臘債券將面臨大幅減記,損失金額恐超過2,000億歐元。
原物料崩跌 景氣敲警鐘
QE3難救市 法人:金融海嘯恐捲土重來
2012年05月21日【姚惠珍╱專題報導】
全球股債、原物料5月來全面性崩跌,法人分析,印鈔救市貨幣政策已失效,金融海嘯恐捲土重來。彭博
法國總統大選變天、希臘籌組聯合政府破局,以撙節政策抑制歐盟財政危機宣告瓦解,牽動原物料行情全面崩跌。台塑董事長李志村指出,過去靠著過度投資所創造的需求已到瓶頸,原物料行情將打回原形,「全球景氣向下循環,會壞3~5年,現在不是谷底。」一名法人更以「原物料景氣Game over(玩完),金融海嘯今年捲土重來」,形容當前局勢。
今年5月以來短短17日,原物料商品行情全面重挫,WTI(西德州原油)行情崩跌近15%,布蘭特原油跌幅1成,就連黃金也失守1600美元,來到今年新低點,跌幅5.3%、銅期貨價大跌9.5%,商品行情崩盤,恐慌蔓延。法人分析,5月來,全球股市、債券、原物料全面性崩跌,不同於以往翹翹板式的輪動,正凸顯印鈔救市的貨幣政策已失效。
市場供給需求失衡
該名法人分析,美國第1輪QE(Quantitative Easing,量化寬鬆)政策約挹注市場1.7兆美元,帶動兩年多的原料多頭,而去年底迄今,歐洲央行發行兩次LTRO(長期再融資操作)約當1.3兆美元資金,卻只撐6個月,「顯示貨幣政策已失效,無法解決供應端與需求端失衡造成的經濟衰退」。
該法人指出,不管是QE1或LTRO,大筆資金均落入投資銀行或大型投資機構手中,並未真正流到民間,「需求端的歐美失業率居高不下,民間沒有消費力,而供給端的中國、印度等國,採用過度投資擴產來刺激經濟,但根本無法轉嫁,泡沫愈來愈大,這種供給端槓桿操作調整會非常殘忍,也是1929年以來百年來最嚴重的泡沫,金融海嘯的危機現在再度引爆。」
實施QE3能再度化解危機嗎?專家認為,2009~2011年發行許多高收益債券及保本型債券,債券價格與貨幣利率走勢相反,當債券評等被調降,債券殖利率攀高,債券價格就會下降,當初以A等級去借錢,現在都被降評為B-國家債券,勢必將增加擔保品,「值錢的擔保品都抵押了,再借到錢的可能性很低,即使實施QE3,問題也難解決。」
全球投資瀕臨瓶頸
李志村則認為,QE3不一定能解決問題,特別是全球投資均瀕臨瓶頸,真正該做的,是德國總理莫克倡議的撙節措施,「希臘根本沒有條件離開歐元區,一離開銀行馬上倒閉,國家馬上垮」。
李志村指出,希臘銀行業一倒閉,衝擊歐盟區的銀行機構信用緊縮,利率走高,負債增加,「歐盟還有誰有能力去投資?哪個國家還能維持經濟成長?歐洲是中國最大出口國,中國也有危機,而中國又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一樣難逃衰退。不只是石化景氣,全球景氣都在壞,好一點是分幾年調整,如果一下子掉下來,衝擊太大」。
現金在手才是王道
據中國海關總署最新公布前4月出口統計資料,中國對歐盟出口年減2%,累計出口總值1028.29億美元,出口到法、德、義3國同步衰退,義大利降幅27%。台灣前4月出口總額963.7億美元,年減4.7%,其中出口中國衰幅最大,年減10.2%。顯見歐債危機導致中國出口衰退,重創台灣經濟。
李志村提醒,近幾年的原物料行情已結束,國際原油會再跌價,牽動石化行情疲軟,台塑現在都壓低庫存,有些甚至沒有庫存,因為跌價損失的衝擊,遠大於產能全開降低成本的利益,「景氣差就勒緊腰帶保守點度過,亂世中,現金在手才是王道」。
景氣 2年來最悲觀
經濟信心調查 9成認物價還會漲
2012年05月16日【林巧雁╱台北報導】
國泰金調查報告顯示,民眾對景氣及物價感受相當悲觀。資料照片
萬物齊漲,民眾對景氣愈來愈悲觀!國泰金控經濟研究處昨發布五月國民經濟信心調查報告,近七成受訪民眾認為現在景氣比過去半年還差,逾六成民眾看壞未來半年景氣,更有五成民眾看跌未來半年股市。
至於民生物價方面,有高達百分之九十五點四的民眾預期未來半年基本生活必需品價格將呈現上漲趨勢,且預期未來半年基本生活必需品價格會有百分之四點三四至四點九的漲幅。無論是景氣或物價調查,均創下二○一○年三月國泰金開始調查以來的最悲觀紀錄。
這次調查是透過國泰世華銀行向客戶發出電子郵件問卷,共成功回收一萬七千二百二十八份有效問卷。調查顯示,美國復甦偏弱且歐債疑慮再起,國內政策衝擊效應仍在。無論現況或展望,民眾對景氣樂觀程度持續減弱,景氣展望樂觀指數下探至負四十四點三,創調查以來最低。
國泰金控經研處襄理陳欽奇說,雖近期油價下滑且電價改三階段調漲,但民眾對通膨感受仍創調查以來新高,通膨預期仍居高點。消費意願受通膨壓力及就業市場悲觀影響,持有耐久財(持有三年以上商品)與大額消費意願也創調查以來最低。陳欽奇說,超過九成民眾預期基本生活必需品半年漲超過百分之四,他認為未來一年有可能漲百分之八至十。
台大財務金融系教授沈中華說,調查反映老百姓對未來的看法,但也不見得是真相,民眾易受媒體、報紙、政論節目影響。他說,歐債問題、證所稅爭議、油電漲價等,反映出各項指數下跌,民眾這樣的預期是合理的。不過物價未來上漲後會停止,除非其他刺激才會繼續續往上漲,不太可能一年漲百分之八。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周雨田說,不看好景氣是大家都確定的,進出口表現下滑,景氣明顯轉弱,原本預期第二季景氣可好轉,成長速度卻比預期慢。除了歐美與中國經濟放緩,證所稅跟油電漲價也對台灣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不過他認為,景氣沒有想像惡劣,是大家心理因素成分居多。
從事廣告業務、四十歲的陳紹泰說,受景氣影響,客戶預算明顯減少,有的甚至砍了一半,尤其是電子業的預算掉最多。
南韓央行總裁: 全球經濟已進入大蕭條
2012/05/18-范維君
南韓央行總裁金仲秀(圖前)表示,現在全球經濟進入大蕭條。法新社
南韓央行總裁金仲秀於18日表示,現在全球經濟正面臨大蕭條(Great Recession),這場危機從美國開始,然後擴大蔓延至歐洲,過去稱之為經濟恐慌或危機,現在則是進入大蕭條或非常不景氣。金仲透最後在會議中強調,亞洲國家得擔負起自身的責任,引領全球經濟成長。
根據韓媒Herald Media的報導指出,金仲秀在南韓央行召開的金融協議會中,對出席的各銀行首長表示,所謂的新興國家,雖為全球貢獻50%的經濟成長,但似乎無法解決這場危機,歐元區的危機與過去亞洲金融風暴不同,因為全球經濟現在已經變得綁手綁腳。
金仲秀最後於會議中表示,雖然亞洲國家可以抵抗這場衝擊,但全球經濟發展動力已經下滑,亞洲國家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為帶領全球經濟成長的火車頭。
大陸智庫:大陸2Q GDP成長恐7.5% 創2009年來最低
2012/05/18-賴宥蓁
大陸智庫國家信息中心18日發布報告,預測大陸第2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將減至7.5%,這主要是因為當局房地產調控措施以及歐美等地區經濟不佳衝擊大陸出口。
如若該機構預測成真,則大陸第2季7.5%的GDP年增率將是2009年第1季以來最低數字。這個數字恰巧和先前大陸總理溫家寶在兩會期間設下2012年GDP年增7.5%的數字相同。大陸自2005年起一直都是力求保8,此一經濟增速被視為創造足夠新增就業數量、確保就業率的最低經濟成長率要求。也因如此,當時7.5%這個低於8%的數字也引發不小市場恐慌,甚有人擔心這是否意謂大陸經濟將面臨下行風險,不過也有不少市場專家認同大陸當局寧可調降經濟成長目標,不再一味追求保8,而是務實追求經濟穩定成長。
路透(Reuters)最近1次調查多位經濟學家對第2季大陸GDP年增率的預測,均值落在7.9%,2012全年GDP年增預測均值則為8.2%。
國家信息中心表示目前大陸經濟增速減緩係由房市調控和全球需求減少所致,而這正是大陸產業轉型升級時必會面臨的陣痛期。該機構同時指出在轉型升級壓力下,小型、微型企業尤其容易受到勞動力、資源成本上升、融資成本提高等情況影響。國家信息中心建議應適度加強宏觀政策預調微調力道,加速結構調整、落實結構性減稅、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進一步支援技術改造。
另外,國家信息中心也預測在大陸內需減少的情況下,大陸第2季通貨膨脹率應會降至3.3%,同期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則可能分別年增3.3%、年減0.6%。大陸近日公布了4月CPI、PPI數值,前者年增3.4%、略低於3月的3.6%,後者則為年減0.7%,較3月數字少了0.4個百分點,同時也創下近29個月新低數字。雖然從CPI數值持續減緩情況來看,通膨情況的確獲得控制,不過PPI一路下滑情況卻也反映大陸企業正面臨需求下降、產能過剩、庫存水位升高等問題。
雖然通膨率下滑意味大陸當局將有更多刺激政策施行空間,不過外界多認為為避免通膨情況再度升溫,大陸政府在2012年推出大規模刺激方案的可能性不高。雖然大規模刺激計畫是不太可能於2012年出現,不過最近大陸當局倒是推出了小規模刺激方案。近日大陸國務院推出了規模人民幣265億元(約41.89億美元)的節能家電購買補貼計畫。市場認為雖然補貼規模較小,但仍有助優惠大陸家電產業消費結構,並為該產業成長提供些許支持力道。
大陸經濟即使觸底 仍為歐美關鍵救生筏
2012/05/08-楊芬瑩
相較於一腳踩進經濟衰退的歐洲,以及復甦步調緩慢的美國,或於第2季觸底的大陸經濟,仍是全球諸多經濟體抗萎縮的關鍵救生筏。法新社
近期官方數據顯示,大陸第1季經濟成長8.1%,雖比2011年第4季減低0.8個百分點,亦是大陸經濟成長連續第5季下滑,不過,相較於一腳踩進經濟衰退的歐洲,以及復甦步調緩慢的美國,或能於第2季(甚至更早)觸底的大陸經濟,仍是全球諸多經濟體抗萎縮的關鍵救生筏。
根據路透(Reuters)報導,第1季的經濟數據看來,全球第2大經濟體的大陸,2012年仍有能力為全球經濟注入可觀成長動能,以大陸第1季經濟表現來說,8.1個百分點的年成長雖為近3年新低,但考慮大陸前2大貿易夥伴的經濟情況,仍然相當依賴出口業的大陸,經濟表現可算相當穩健。
尤其美國4月新增的11.5萬個崗位數,連續第3個月低於原先預期,歐洲4月份的經濟表現,受法國、希臘大選活動拖累,而躁動西班牙債務風險、與其銀行體系債務問題,亦負面影響歐元區的政治情勢與政策方向。
相形之下,大陸4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無論大陸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字,或是匯豐銀行的調查管道,皆顯示大陸實體經濟正趨好轉。
世界銀行(World Bank)副行長暨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便樂觀宣稱,於大陸擴大高科技投資、提升勞動效率、逐步調升民眾收入、以及內需市場緩步擴張的大環境下,大陸不但2012年軟著陸,GDP成長保8沒問題,業界經濟學家也多半同意,大陸經濟呈現溫和復甦的跡象。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Kenneth Rogoff則認為,大陸GDP成長約達5成的投資占比仍然太高,不但比全球平均值高出1倍,容易助長匯率波動,而於目前利率管制的情況下,儲蓄戶收益也會被壓低。不過在大陸出口成長疲弱的情況下,大陸固定投資仍是總體經濟成長的重要支撐。
美陸戰略與經濟對話會議期間,大陸未再釋放加快人民幣升值的意向,而美方雖言明將持續施壓,但近期大陸進出口數據,已逐漸驅散人民幣低估對於大陸全球市場競爭力的操縱嫌疑,大陸貿易順差的增加速度持續減緩,較2011年落差尤其明顯。
荷蘭ING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Tim Condon認為,大陸第2季經濟成長雖受出口不景氣影響,但傳統旺季效應下,大陸GDP第2季成長,應可較2011年同期增加8.3%,而2012年全年GDP成長應可上看8.4%。
4日發布的大陸零售業銷售情況,相較於3月較2011年同期成長15.2%,4月亦較2011年同期成長15.5%,足見城市與農村平均收入的成長,確實穩健帶動內需市場,全年物價指數則預估可控制於3.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