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全球經濟近日新聞】 世銀降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期至2.4% + OECD:全球經濟前景正在改善 + 大陸經濟結構性隱憂 通膨陰影恐揮之難去 + 2013年十大高政治風險區 新興市場、兩岸關係都入榜




世銀降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期至2.4%
2013/01/16-劉世平
 
華爾街日報(WSJ)報導, 世界銀行(World Bank)15日公布最新全球經濟預測,2013年全球經濟料將成長2.4%,低於其在20126月預估的3%,且相較於對2012年的2.3%預估成長率幾乎持平。
世銀在其半年度「全球經濟展望」(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報告中指出,美國朝野的預算爭端正遏制全球經濟成長,對全球經濟構成的風險,還比可能捲土重來的歐元區危機來得大。如果美國的聯邦預算削減措施按計畫在3月初生效,美國經濟將可能陷入衰退,而歐元區經濟下滑趨勢也預計將在2013全年持續。

世銀首席經濟學家Kaushik Basu表示,2013將是充滿風險的一年,一方面全球受多國強有力的貨幣刺激政策和歐元區解體疑慮緩和提振,投資市場氣氛正在改善,但另一方面,經濟基本面依然乏善可陳。他表示,市場或可平靜1~2年,但如果沒有實體經濟增長的支持,金融風險將再度來襲。
Basu表示,一個穩定、強勁的美國經濟對於開發中國家的重要意義無可取代,美國當局現在應該轉變思維,不要再度試圖成功解決財政危機,而應該實施結構性改革以免日後再度發生類似危機。
世銀調降對全球成長的預估,主要基於低於預期的美國商業投資和與美國預算政策相關的不確定因素。世銀預測美國經濟2013年可成長1.9%,且假設前提是美國在中期預算計畫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而並非只達成短期提高聯邦債務上限的方案。而另一個假設情景是美國將在3月份開始實施大規模的全面性政府削減支出措施,而國會將只批准在短期內提高債務上限,此將導致美國經濟萎縮0.4%,令歐洲發生更嚴重的衰退,並導致全球經濟成長率被拉低1.4個百分點。
世銀還假設歐元區危機捲土重來的情景,包括歐元區可能將有2個經濟體被拒於資本市場門外,在該情景下,全球經濟成長率將被拉低1.3個百分點。
世銀表示,2013年和前幾年不同的是,如果歐元區形勢持續改善且美國圓滿解決預算問題,那麼隨著房市和就業市場改善並進而為美國經濟帶來支撐,全球經濟可能會有優於預期的表現。世銀指出,儘管目前的風險與一年前的風險類似,但潛在風險的嚴峻程度已顯著降低,潛在風險成形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對於日本,世銀預估其在2012年下半年經濟萎縮,部分是因為日本與大陸的領土爭端。此外,日本政府以稅務優惠來鼓勵購買低耗油汽車的政策、以及2011311大地震與核災後的重建支出,對提振經濟的效果已逐漸消退,也都對經濟成長造成影響。
日本20126~11月對大陸出口大幅減少17%,導致日本2012年第3季經濟衰退3.5%。根據日本12月公布的修正後國內生產毛額(GDP)數據顯示,日本經濟在第2季和第3季皆出現衰退。包括世銀和其他機構分析師都預期,日本第4季的經濟將進一步萎縮。
2012年開發中國家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超過50%。開發中國家2012年整體經濟增速為5.1%,世銀預估2013年將增長5.5%,低於原先預期的5.9%。雖然和過去10年相比增速已顯著放緩,但仍然遠高於19701980年代約3.5%的平均年成長率。至於2014年和2015年,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率則估將分別升至5.7%5.8%
世銀再次敦促開發中國家在實施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同時,也要重視國內政策改革例如對基礎建設、醫療及教育領域的投資策略,以建立經濟長期增長的紮實基礎。
世銀表示,開發中國家應著重結構性政策和投資,以支持經濟增長,並繼續穩健的貨幣政策,毋須對已開發國家的變動有太大反應。不過世銀認為,美國財政政策不明朗,或許會對開發中國家帶來嚴重影響。
世銀還表示,在目前的經濟溫和成長環境下,原物料商品價格應可維持穩定或回跌。隨著開發中國家國內需求上升以及對外貿易的擴大,預計今年全球貿易將增長6%
世銀在201212月發表的報告中預測,東亞地區2012年成長率將達到7.5%,低於2011年的8.3%,但2013年將回升至7.9%。世銀預估,在財政刺激和大型投資項目加快實施的推動下,大陸2013年經濟成長率可達8.4%。台灣2013年經濟成長率估為4%,領先香港的3.2%,南韓的3.1%,和新加坡的2%,居亞洲四小龍之首。
OECD:全球經濟前景正在改善
2013/01/15-劉世平
 
法新社(AFP)報導,世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 14日表示,根據主要工業化國家的經濟活動領先指標,顯示美國、歐洲和大陸的經濟活動持續增溫或處於穩定成長。
根據OECD的每月各項指標綜合來看,美國的經濟趨堅,經濟衰退的歐元區已趨向穩定,至於大陸的經濟成長已由先前的走低後出現反轉向上的跡象。
OECD201211月綜合領先指標持穩於100.2,為連續第2個月不變,略高於長期均值100。此外11G7國家領先指標為100.4,而歐元區領先指標則為99.5OECD表示,大部分工業化國家經濟成長前景正在改善。
整體而言,領先指標描繪出的經濟成長前景較數個月前改善。儘管美國、大陸與其他主要國家早已展現回溫跡象,但歐元區自20129月以來的領先指標持續疲弱,不過歐元區最新的11月領先指標上升,雖然仍未出現重回成長的跡象,但已預示不太可能進一步惡化。
OECD表示,領先指標顯示歐元區局勢趨穩,並預示美國和英國增長將加快。至於大陸、印度經濟也可望加速,領先指標顯示大陸與印度暫時出現成長回溫的訊號,且轉折訊號比前一個月更為明顯。加拿大、俄羅斯經濟預料則將趨緩。
OECD指出,旗下34個會員國的成長已趨穩。歐元區的幾個大國--義大利、法國和德國,以及歐元區整體,都顯示未來經濟成長穩定。至於巴西和日本,經濟也顯示出穩定成長。OECD 2012年曾警告,歐元區債務危機已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威脅。
OECD上星期表示,歐洲銀行業的自有資本太少,而銀行業資本缺口最嚴重的是法國和德國,而非處於歐元區危機核心的其他成員國。
OECD估計,法國銀行業資本缺口相當於其國內生產毛額(GDP)7.5%,而德國銀行業為5.5%
隨著西班牙和意大利公債殖利率大幅下降,最近幾個月投資者對歐元區可能解體的擔憂稍獲紓解,也增強了外界對歐元區銀行業的信心。不過OECD發布的報告指出,歐元區銀行業仍需將資本規模擴大4,000億歐元左右,相當於歐元區年度經濟產值的4%
為改善歐元區的銀行業,歐盟(EU)領導人2012年制定了一個目標,即銀行業第一級核心資本佔風險加權資產的比重至少必須達到9%。不過OECD表示,此一目標未能提振市場信心,原因是這種方法依賴銀行業對與自身資產相關的風險進行評估,同時該目標為基於持有歐元區國家公債並不存在風險的假設。
大陸經濟結構性隱憂 通膨陰影恐揮之難去
2013/01/15-蕭景岳
 
大陸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升抵7月新高,主因為菜價上揚。法新社
大陸經濟已經出現復甦跡象,預估接下來幾天公布的重要數據也將證明全球經濟火車頭重新啟動,不過隱憂在於,不僅大陸未來成長力道勢將放緩,但物價漲幅可能不會跟著放慢,反而還會上升。
紐約時報(NYT)報導,大陸也將在本週陸續公布各項重要數據,包括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全社會零售銷售、以及國內生產總值等,各界預期,大陸復甦跡象明顯,官方可望公布令人振奮的數字。
不過在大陸成長復甦之餘,其通膨隱憂也隨之而起,更值得擔心的是大陸未來恐怕難以重演動輒10%以上的經濟成長率,但物價威脅卻可能如影隨形。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駐香港經濟學家王志浩表示,大陸成長潛能已經下滑,但2位數字比例經濟成長力的消失不代表通膨也會跟著消失。
大陸甫於11日,公布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2.5%,反彈至7個月新高,2012年全年漲幅2.6%,原因是寒冬導致蔬菜價格大漲,而2013年消費者物價漲幅將超越2012年,不過應該仍能控制在4%左右。
大陸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表示,消費者物價已進入上升周期,未來比較可能出現的局面是物價升高,在外部,大陸物價受日本及美國量化政策的影響,而在內部,大陸豬價及菜價的全面一揚,以及新投資案可能大幅成長,都可能會助長未來物價上揚的走勢。
更嚴重的是,多位經濟學家認為,大陸物價的全面上揚,反映的是其經濟體更廣泛的結構改變。
首先,在貨幣供應方面,儘管不像美國聯準會一樣動見觀瞻,但大陸貨幣供應量已是全球最大,儘管大陸經濟總量只有美國的一半。日前中國人民銀行才公布,12月全社會融資總量卻高達人民幣1.63兆元,遠高於11月的人民幣1.14兆元,也高於2011年同期的人民幣1.27兆元,年增幅達28%
另一方面,大陸農民工短缺,可能加劇業者的成本壓力,進而轉嫁到消費者物價上頭。紐約時報指出,雖然大陸勞力密集產業近來迅速增加,但受到一胎化政策以及人口老化、勞工逐漸轉移至醫療照護產業,工廠產能利用率偏低,恐使業者成本為之上揚。
2013年十大高政治風險區 新興市場、兩岸關係都入榜
2013/01/14-楊步偉
時序進入2013年,目前全球各地都遭逢新的危機,不論是新興市場或是已開發國家,都面臨著不同的困境。在此路透(Reuters)整理出本年度全球10大政治風險最高的地區,提供投資人參考。
第一是新興市場。該地佔全球經濟成長比重高達3分之2,並預計在未來2023年將仍突飛猛進,但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土耳其、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高成長的國家也伴隨著高風險。政治風險排名第二的是大陸和資訊的奮戰。
大陸民眾的所得水準日漸成長,創造出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這些高知識分子要求大陸政府當局解除網路監控政策,尤其在媒體爆出大陸高階領袖坐擁億萬身家後,民眾更要求解除網禁。
險排名第三高的是阿拉伯世界。數年前開始的「阿拉伯之春」運動並未創造出任何果實,卻帶領當地直接進入冬天。而進入2013年後,敘利亞內戰問題仍未見轉機,而回教素尼派和什葉派的爭端仍在阿拉伯國家之間上演,都顯示珍貴的和平局面恐怕不會很快到來。
排名第四的是持續上演的華府政爭。儘管美國在能源革命上出現了重大進展,房市和經濟景氣都有回溫跡象,金融業表現也漸入佳境,但是持續在華府上演的政治爭端恐怕會破壞上述榮景。
第五是各地的地緣政治興起。目前全球各地都在上演地緣政治的角力戰。美國在亞洲最忠實的盟友日本,和大陸因為釣島主權問題僵持不下;在歐洲最堅定的盟友英國則與歐盟意見不一;而中東地區最親美的以色列和鄰國的關係也非常惡劣,但是美國在上述地區的影響力都不如以往。
第六是深陷主權債務危機的歐洲,持續疲弱的經濟展望和政治紛爭將持續籠罩歐洲大陸。第七是東亞地緣政治。北韓的核武發展、台灣和大陸兩岸關係的穩定,都可能成為隱憂。第八是伊朗。該國執意發展核武不但影響鄰國以色列,或許也會迫使美國出兵干預。
第九是金磚四國之一的印度。身為民主國家的印度其實內部存在不少落後國家的問題,例如為在201212月爆發的女大學生遭輪姦致死案,引發民眾持續抗議至今,就暴露了該國女權低落的問題尚待改進,此外,印度的貪汙問題也是沈痾以久。而印度總理Manmohan Singh能否帶領該國走出經濟困境也尚待關注。
第十是南非。儘管國內並未面臨重大政治危機,但城鄉差距和勞資糾紛等問題都有可能對該國前景造成負面影響。

�� 廢文憲製作所-Podcast收聽

Listen on Apple Podcasts





KKBOX:
https://bit.ly/3mtVclb
訂閱、分享是最大的鼓勵

聯絡我們

講小編
Line: http://nav.cx/iUZkBCk
FB通訊:http://m.me/micctraining
郵寄通訊:24199三重中山路郵局第577號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