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課後,認真想成為講師的夥伴留下來討論課程。
“老師老師,請問你剛剛提的人際關係這題答案究竟怎麼解?”
“阿其實就是 認識-認同-認準-認購,也可以換成我們剛說的ABCD四階段…”
我看他很認真筆記的樣子好熟悉,因為我也一樣,因為從以前就是老師說的我們吸收,畫重點奉為圭臬最好背起來,因為考試會考。追求答案,這不就是好學生樣板嗎? 但是講師不能只這樣。
#是什麼_收集知識學問
講師不能只問是什麼,你得進一步問為什麼
“阿其實你應該好奇的是為什麼我們在這邊討論問題”
“因為全場印象最深刻阿,這個活動衝擊太大了,超乎我的想像!”
“所以是不是我們更應該問,是甚麼讓你覺得衝擊,驅使你想要一步來討論呢?是什麼調動你的情緒,讓你有動機呢,這部分不是更有意思嗎??”
不只看熱鬧,更要看門道
這樣我們不會只聚焦在吸收乾貨,我們來到課程設計的層面。然後你會發現原來創造團隊後,透過手法激發凝聚,凝聚過後的衝突的張力才會大,才會驅使你現在站在這裡。
#為什麼_洞悉條理脈絡
"歐,原來如此~"
但是如果更進一步,你不只要問 是什麼、為什麼,
你更應該問的是憑甚麼。
我看他開始迷惘了…
"今天是新課程的新嘗試,80%是新內容,面對也是99%的新朋友,憑甚麼我能有說服力,憑甚麼HOLD得住,這不是你更應該好奇的嗎?"
面對大神 過去 我總是孜孜矻矻學習知識,背誦金句。
後來 我懂得要去看套路,記憶手法,觀察應對。
現在 我更好奇,他們如何駕馭場子,建構信任,拉近關係,讓人忘了驗師挑剔,開始喜歡他並enjoy當下。
#憑什麼_掌握核心姿態
當評審時,我也發現往往開口前,勝負已定。
說甚麼,很重要,怎麼說,更重要
你是誰,卻決定一切。
#看熱鬧 #看門道 #登堂奧
BY:許澤民